平顶山杰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至今,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即为国家排了难、为家长解了忧、为青年成才铺了路、为教育改革创了新。
(1)为国家承担了社会责任。目前,我国限于财力,每年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虽然教育经费绝对数每年有所增加,2005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82%,低于国际认可的4-5%的水平,且教育的经费主要向义务教育倾斜,远远不能满足全民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的需要。应该看到,教育资源不仅存在于国家财政之中,它还存在于家庭的消费资金中,存在于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投资或消费中,存在于市场机制的科学运作与优化配置中。民办学校在举办不同形式、层次、类型、内容的教育过程中,务必充分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客观上减轻了国家投资教育的压力。她们充分尊重教育市场的需求,尊重求学者的个人意愿,想方设法解决社会各类群体、各个成员接受不同教育的供需矛盾。公办学校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同时受国家教育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很重,特别在适应市场经济变革中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需。而民办教育的诞生与发展在弥补国家经费的不足,弥补结果各类教育适应市场需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多元化,学生求学、升学、就业等方面带来的竞争压力的扩大化,迫使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连续地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更优质的教育,以便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民办教育的兴起,大大强化了家长的教育投资消费意识,使全社会更加重视投资办学。民办教育在吸纳家长手中的闲置资金,满足家长交钱求学、交钱能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心理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需要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有的需要入托接受幼儿教育,有的需要寄宿制学校,有的需要教学条件更好、教学质量更高、教学更具特色的学校,有的需要各类补习、辅导、培训学校以及高教自考助学院校等。民办学校为排除家长对子女求学无门的担忧、消除子女因无学可上在社会上流浪走上犯罪道路的担忧、消除因无一技之长无法就业的单位发挥了积极作用。民办学校为数千万学龄前儿童入托、入园,为数百万失学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重归学校的机会。她对稳定社会秩序、缓解就业压力、增进社会和谐和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
(3)平顶山杰诚教育为青年成才提供了机遇。广大青年面对应运而生的民办学校,拓宽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增加了个人对不同教育的选择。许多青年通过在民办高校的学习,不少青年取得大专或本科毕业证书;还有的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为继续求职求学奠定了基础。特别在职业教育领域,民办学校的类别众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接轨紧密,通过学习,学生的普遍能掌握一技之长,就业问题基本得到保障。这为青年实现自己的人生转折,服务社会、创业成才创造了条件。
民办学校更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民办学校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尽力吸引生源、留住生源,而提供优质、特色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为广泛的空间,精兵简政、满负荷运转,降低办学成本,则成为必然选择。
(4)为教育体制创新做出重要贡献。作为教育本身,由于民办教育的诞生,打破了原有的教育体制和格局,促使整个教育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经费统筹、管理模式、人员聘任、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后勤管理、招生就业等全方位的发生了变革,改变了过去体制单一、机制僵化,教学内容滞后,人员不能流动,经费来源单靠政府拨款,学校办社会、学生就业靠分配的状况。这些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旧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格局,都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的变革需要。民办教育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她与市场经济一脉相承,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办教育体制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公办高校实行的收费上学、毕业不包分配、教师聘任制、后勤社会化等政策,无不借鉴了民办高校在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平顶山杰诚教育社会各界及各级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办教育在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全社会都能理解、重视并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